央视《阵地》开播:以笔为枪的文化抗战,唤醒不屈民族魂
央视又出好剧了!没咋宣传就空降黄金档的《阵地》,一开播就让人上头。冯绍峰、李晨、王劲松这些实力派凑一块儿,讲的不是常见的战场厮杀,而是一群文人拿笔当枪的文化抗战,看得人心里又热又酸。
央视又出好剧了!没咋宣传就空降黄金档的《阵地》,一开播就让人上头。冯绍峰、李晨、王劲松这些实力派凑一块儿,讲的不是常见的战场厮杀,而是一群文人拿笔当枪的文化抗战,看得人心里又热又酸。
电视剧《阵地》里,特工们在文件与枪口间游走的剧情看得人揪心,那些藏在西装褶皱里的密信、会议间隙的眼神暗号,总让人好奇:现实中的潜伏者,真能在“小诸葛”白崇禧眼皮底下藏二十余年吗?谢和赓的故事给出了答案——这位白崇禧身边的机要秘书,用比影视剧更惊心动魄的人生,写
央视一套热播的《阵地》因讲述动人的革命故事而大火,剧中呈现的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更是引起观众浓厚的兴趣。李克农和他的儿子之间亲情互动,剧中那个活泼机智的李伦还被称为“小日本”,这段情节背后展现出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这个外号的背后,也有着充满辛酸的过往。
李晨,在《阵地》这部剧中饰演李克农,是一个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
桂林山水甲天下,但很多人不知道,桂林在抗战时期还是全国瞩目的“文化抗战”高地,曾汇聚一大批国内顶尖的文艺大家。近日,以桂林抗战文化城为历史背景创作的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阵地》在央视一套热播,揭开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笔者大开眼界!将剧情聚焦在文化抗战领域,可
提起“特工”,大家是不是满脑子的黑西装藏玄机的惊险炫酷?抗战时期有这样一位“红色特工王”——毛主席笑称他是“共产党的大特务”,周总理直接封他为“龙潭三杰”之一——他,就是李克农!眼下正在CCTV-1黄金档热播的电视剧《阵地》,生动展现了这位传奇人物的AB面。
从1938年10月武汉沦陷,至1944年9月湘桂大撤退,桂林聚集了众多文化人士。而桂林米粉,则成为这些文化人在桂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记者查阅《半壁民国一碗粉》《桂林抗战文化城奇闻异事》《解读桂林》等书籍、资料,发现《阵地》剧中不少人物,都曾与桂林米粉结下
感悟一:南京陷落背景下,普通民众任素宁一家的对话与遭遇。其母亲对家住在国际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租界的安全持乐观态度,但其父亲作为留学过日本多年,对日本的军国主义深有感触,故而认为日本军队不会遵守什么国际法,在国际区也并不安全,主张随国军撤往重庆。
《我们的河山》刚播完,《阵地》就接着上了,这不是一般的抗战剧,讲的是1938到1944年,一群文化人拿笔当武器,用文章和艺术抗日的事,毛泽东那时候就盼着有人能站出来,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坚持打下去。
听说没,这两年央视的抗战剧有点意思哈,感觉风格悄咪咪地变了,年初那几部剧,像《人生若如初见》吧,主打家国情怀,还有那个《我叫张思德》,讲的都是小人物的伟大,再有《我们的河山》《归队》这些,看着就让人热血沸腾,反正都是有点新意,跟以前那种打打杀杀的“武戏”不太一
波理说,这种类型的剧,先不说收视率如何,口碑是差不了的,可玩玩没找到,打开评论区,是两眼一黑,因为几乎都是差评,理由还都差不多,那就是:
由高希希执导,冯绍峰、李晨、徐璐、王丽坤领衔主演的文化抗战剧《阵地》正在央视一套播出。该剧以1938年至1944年的桂林文化抗战运动为背景,首次全景式展现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文化抗战”历程。
《阵地》从文化抗战这一视角塑造了活跃在文化领域的重要人物形象。抗战全面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周恩来的直接指示下,李克农、夏衍等中共骨干南下桂林,建立八路军办事处,复刊《救亡日报》,广泛团结郭沫若、田汉、焦菊隐、巴金、徐悲鸿、丰子恺、柳亚子、陶行知、欧阳予
需明白,抗战题材和谍战题材的剧集在国产剧市场始终占据着极为关键的位置,诞生了诸多经典佳作,让一批演员声名鹊起。
9月16日起,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重点剧目《阵地》登陆CCTV-1黄金档。该剧以1938年至1944年的桂林文化抗战运动为背景,讲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引下,中国文化界以笔为枪、坚守文化阵地的故事。
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阵地》,我一口气看完两集,只想说一句——这股《亮剑》级的硬劲儿,又回来了
最近有部电视剧突然火了,央视一套播的《阵地》没请流量明星,也没提前炒热度,开播就冲上全国收视第一,最高时候收视率到了一点九,网上评分九点二,观众说看这剧就像当年追《亮剑》,弹幕里全是爷青回。
在抗战题材影视作品长期聚焦军事战场的叙事传统中,电视剧《阵地》独辟蹊径,将镜头对准1938至1944年桂林“文化抗战城”的文人群体,以“笔杆子”为武器,书写了一部荡气回肠的精神史诗。
抗战大片里,炮火纷飞的战场、冲过枪林弹雨的战士一直都是最令人揪心的场景。
之所以会给人这样的一个感觉,就是因为过去的一些导演拍的“佳作”影响了一代人。